2010年6月8日星期二

按摩難紓骨痛 揭患末期肺癌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07/23/ih9d.html
(經濟日報)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05:30
【經濟日報專訊】不少人會以按摩或拔罐等方法,紓緩腰痠背痛,惟若問題持續並惡化,或許會是癌細胞擴散至骨,須立即求醫。有中年漢經按摩及拔罐後,仍然骨痛難當,接受西醫檢查後,始知肺癌已屆末期,癌細胞出現骨轉移,幸及早用藥令病情受控。 50多歲的運輸工人陳先生,煙齡已有30多年,去年8月在家人鼓勵下成功戒煙,同年9月卻開始感到骨痛,並有痰中帶血的徵狀。有練拳習慣的陳以為骨痛因「骨火盛」,便以按摩及拔罐紓緩痛楚。

癌症引發骨痛 誤為關節退化

然而,陳的骨痛問題未有解決,反而有惡化迹象,遂接受檢查,發現肺部左上方出現腫瘤,確診罹患末期肺腺癌,癌細胞更擴散至脊椎、盆骨、兩側股骨及肋骨等,「醫生話當時我整條脊骨都是癌細胞。」

陳於今年2月骨痛再度惡化,「痛到睡覺時會輾轉反側,打拳時用不到力。」醫生在陳的化療組合中加入口服的化療藥,並配以標靶藥物,現時已有效控制病情,骨痛問題亦大大改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稱,不少病人將癌症引發的骨痛,誤以為由普通關節退化造成,「尤其年輕人恃後生,便以為自己不會患癌。」結果,錯過初期病徵,求診時癌症已屬晚期。

口服化療藥 免打針之苦

另一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惠民亦指,除癌細胞轉移造成的骨痛外,持續咳嗽或痰中帶血等病徵,也被誤會為一般病徵,沒想到與癌症有關。施提醒,倘這些病徵持續並惡化,便有機會由腫瘤造成,應立即求醫。

治療癌症的化療藥一向以針劑為主,卻苦了不少怕打針或血管較幼的病人,例如長者。

本港自08年引入口服的化療藥長春瑞濱,病人於每次療程的首天,在診所或醫院口服此藥,並注射傳統化療藥物後,到第8天可在家中自行服用長春瑞濱,免卻打針之苦,又可減省往返醫院或診所的時間。

岑信棠指,研究顯示口服的長春瑞濱與針劑療效類同,惟每次療程費用逾萬元,另吞嚥有困難的病人不宜服用。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hket.com內容, 請按此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英嬰食蜜糖中毒 專家:1歲前勿吃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03/4/ieo9.html
(明報)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英國 一名只有15周大的嬰兒,因食用蜜糖而肉毒中毒,是當地一年內第3宗個案,幸全部嬰兒均無出現肌肉無力致呼吸困難死亡,當地食物標準局專家警告,年紀太小的幼兒腸胃不能對抗細菌,特別提醒家長,切勿讓未滿一歲幼兒吃蜜糖,或以蜜糖水混奶飲。

肉毒中毒 嚴重可致命

嬰兒肉毒中毒的病徵包括便秘、食慾不振、虛弱無力和無法控制頭部,嚴重者甚至會令呼吸肌肉癱瘓,造成生命危險。本港衛生署 自08年7月起,將肉毒中毒列為法定呈報疾病,至今未錄得成人或嬰兒個案。

食物安全中心 指出,早在07年已建議市民避免給1歲以下嬰兒餵食蜜糖,雖然嬰兒肉毒中毒是罕見疾病,但過去曾有部分病例可能與進食受肉毒桿菌孢子污染的蜜糖有關,孢子在嬰兒腸道內發芽和生長,釋出毒素。至於本港曾否驗出市面食品包括蜜糖含肉毒桿菌,中心昨日未能提供資料。

未滿6月 只宜飲母乳奶粉

英國食物標準局(FSA)表示,當地過去30年來只錄得11宗嬰兒肉毒中毒個案,當中3宗在過去12個月發生,全部中毒嬰兒均須留醫,經治理後已康復。FSA專家指出,雖然不是所有嬰兒食用蜜糖後,也會肉毒中毒,但家長絕不能輕看這風險,並再三提醒家長,未滿6個月大的嬰兒,只適宜飲用母乳或奶粉,即使以蜜糖混奶或糊仔也絕對不宜。

除了蜜糖外,海外肉毒中毒病例報告亦曾涉及魚類、洋葱、油浸蒜頭、香腸和醃肉,今年4月,台灣 亦發生兩宗懷疑與真空包裝豆乾製品及罐裝鹽漬蚵有關的食源性肉毒中毒個案,兩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其中一人死亡。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抗癌革命 驗血新法預測癌瘤 可早5年測出癌症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01/4/icuw.html
(明報)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早期患癌不易察覺,有時癌腫瘤長至乒乓球般大才被掃描出來,到發現時往往已是末期。要對付癌症,最好當然是趁癌腫瘤尚未形成,就能及早發現癌細胞。英國 科學家聲稱,他們已研究出革命性的癌症血液測試,只需小量血液,就能在癌腫瘤尚未成形之前,測出是否患癌。英國傳媒稱,新技術理論上可讓醫生提早5年準確預知癌腫瘤出現,從而及早診治,大減癌症奪命風險。

這項革命性的癌症血液測試,由英國諾丁漢大學所屬的科研公司Oncimmune,在15年前起開始研發,最初只是為檢查肺癌而設。英國《泰晤士報》透露,新技術能在癌腫瘤形成前,偵察病人免疫系統發出的信號,診斷出病人所患的癌症,創全球先河。

測抗體類型 確認癌症種類

要了解這種驗血技術的原理,必須理解免疫系統的運作。由於癌症病人的不正常細胞,會產生抗原蛋白(antigens),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大量「自動抗體」(autoantibodies),對抗體內的不正常細胞。專家發現,不同類型的癌症,會產生出不同的抗原蛋白組合,而免疫系統亦會有不同反應。新技術的突破之處,就是針對了免疫機制,第一時間掌握癌症出現最初期的「分子信號」。專家只要從病人身上抽取10毫升血液,化驗出血液中是否含有某些抗體類型,就能在癌瘤形成前,確認出病人患上哪種癌症。

科學家已為英美8000名志願人士測試,發現癌瘤成形前5年,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抗體。有關血液測試可望協助醫生及早斷症,提供治療,而這正是提高癌症存活率的關鍵。很多癌症患者,在出現痛症後才向醫生求診,確診癌症時,腫瘤可能已有乒乓球般大小,已屆癌症中後期階段。難怪全球有九成肺癌個案,都在確診後5年內死亡。

肺癌存活率低 英美推煙民測試

為針對肺癌存活率偏低的問題,美國 一批醫生專家,已率先測試實驗,利用新技術,輔以傳統的掃描檢查,為煙民檢查,判斷其患上肺癌的風險。有關的血液測試名為「EarlyCDT-Lung」,費用約為3400港元。到明年初,有關測試亦會在英國推出。

參與實驗的專家指出,在不少個案中,新技術都能幫助確認病人是否患癌,又或令醫生改變主意,及早切除原以為是良性瘤的癌細胞組織。美國西肯塔基州的醫生凱利(Keith Kelly)說﹕「你要知道,一些細小的瘤,可以是完全無害、不會危及健康,最好就是不要碰它,但有些病人的小瘤,其實是肺癌細胞。」

泰晤士報